“甘棠”,典出《诗经》。喻良吏美政。清乾隆初,《明史》问世,知州范希正列于典籍。曹州士民奔走相告,知府姚兴滇捐俸募资,为其建祠立坊,惜原祠久废。今据当年范县(曹州属县)知县郑板桥手迹复置功德坊于慎思园前,以纪念。
惠济,谓施恩于民。范希正清正廉明,循理勤政,施恩生民,仁德可风。此门乃慎思园大门,取“惠济无远、德泽广被”之意,故名“惠济门”。
(1)济归亭
曹州初建,人疏地荒。范希正发布文告,召外流邑民回乡立业。他劝富借粟,于此置锅施粥,接济返乡之众,使境内编户由29里迅速增加到74里。州民念其恩德,建亭以纪,冠名“济归”。
(2)励稼亭
俵马之役最称苦累,寄养户多困。因连年灾荒,代养的军马或死或瘦,无法偿还,许多马户只好逃窜。范希正“节官银买马”,代偿90余匹,使外逃者归乡农桑。免除俵马之役,众百姓无不欢欣,铭恩建其亭,取名“励稼”。
“云萃”,即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。“萃”,源于《易经》萃卦 ,上卦为兑,下卦为坤;兑为泽,坤为地。泽水淹地即为湖。取名“云萃”,意蕴范希正施政有方,编户增加、人才广揽、汇集发展。
范希正任曹县令,勤政为民,严守正道;拒受里长陈彬赠银,独善其身,堪与东汉杨震“四知却金”相媲美。他始终不忘修己养正,将书斋命名为“养正斋”,“养天地之正气,法古今之贤人”,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。
5.泽润廊
泽润,即恩泽普施;廊,可遮阳、防雨、小憩。冠名“泽润”,意谓范希正“为政以德、泽被生民”。他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任曹县令期间,捐俸建仓,储粮以备荒年。正统十年(1445),山东闹灾,范希正开仓放粮,恩泽广施,生民平安。
为慎思园主要建筑,此楼乃三进、两天井格局,是范希正退官后的主要生活场所。园主于此读经典,耕笔墨,赋新诗,会贤哲,明心见性,论道澄怀,故取名“澄怀堂”。
范希正任曹县令期间,瞻禹娇遐迹,祭商汤王陵,叩穰侯魏冉,吊春申黄歇。重修汤陵、伊尹墓,创建伊祠。任知州后,考雷泽,证成阳,游历山,勘榖林,探寻伏羲、尧舜遗迹,并于成阳故城西建尧庙。念园主仰圣追远之倾心,敬建此亭。
范园建造施工中,发现古井址及辘轳石。井湮于何时,不得而知。相传范公致仕后曾安家附近,今复得甘泉贞石,古井当复,人文当述,以慰范公创城治曹之初心。有诗赞曰:“何叹背井又离乡,范公念旧情意长;为政以德源深远,今日古泉又重光。”
范希正知曹县,肃法纪、惩奸顽,反遭诬陷。百姓数百人赴京请愿;侍郎许廓过曹,百姓拦道为其鸣冤。圣上曲直明辨,范希正方得以复官。念百姓及侍郎陈冤之恩,他捐俸建桥一座,特命名为“感荷桥”。
范希正集捐筹银创建学宫、文昌祠、尊经阁等,并鼓励发展私塾社学,崇文兴教,化俗正风,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繁荣。一时间曹州士子连连登科,举人、进士层出不穷。感曹风之悠悠,念循吏之贤明,崇化以励志,建阁以咏功。
园中有山,山上有亭,亭曰“鸣谦”,取自《易经》。山体虽巨,根于地下,蕴其崇高,屈躬下物,是为谦虚。鸣谦亭原为苏州王氏(范希正外祖族)祖宅建筑,迁建于此,意喻范希正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为官一生,自始至终。
堂阔五楹,柱檩全为柏木,取“清柏(白)”之意,誉范希正高风亮节。该房屋传为大学士王鏊有感范希正助学家乡、率门生醵金贺其六十六大寿而建。范希正一生慎独、慎微、慎染、慎初、慎终,居中守正,行以致远,故名“五慎堂”。